农村变化有多大?村民:咱村不比城里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看经济总量的增加,更要看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民幸福指数的提升。
农村社会事业涉及领域广、任务重,除了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等人居环境整治,更涵盖了乡村文化、村规民约、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
目前,农村社会事业推广进展如何?又有哪些经验做法?工作成效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农视网记者跟随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加入到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调研”记者行的队伍当中,深入重庆、陕西村庄,对农村进行了近距离地采访和调研。
人居环境篇
从市里到远郊,每天推进百公里,抱着抓几个“方面教材”的心态,哪里偏远往哪扎。
一、“头疼的村干部”和村庄的改变
从面子、到里子,一个村庄环境如何,隔着1公里就能看明白。我们看到的,是的的确确的改变。
来到重庆市渝北区的蒋家湾,黑白的徽式建筑夹杂着一丝醒目的红。
从细节看整体,我们第一眼盯上的就是这里的垃圾桶。
像这样的垃圾桶,在每户门口都放有一个。同行的记者调侃说,“别打开,肯定没分类,咱们都不分类,更别说村民了。”
抱着严谨(好奇)的态度,打开了垃圾桶,发现只有一张纸没有正常分类!这让人无地自容,甚至开始好奇,是不是我们走在前面的记者扔的......
/规划整齐的菜地与柴垛/
村里的干部向我们介绍,为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由“无人管、管不全”转变为“专人管、全面管”,这里引入了第三方清洁公司。
每天的垃圾,会定期有人拉走,公用的地面也有人来负责打扫。村民只需管好自己门前的清洁即可。
/干净整洁的房屋与小路/
说到这,不得不说一件“趣事”。
正当我们要离开时,远处村庄内冒起了阵阵黑烟,正陪同我们的村干部一拍脑袋,“哎呦!我们这天天帮着运垃圾,三令五申不让烧,怎么就不听呢?你说烧这玩意干嘛?!”
到此,我们也是会心一笑。改变村容村貌,最难之处就是习惯,烧了一辈子的垃圾,突然不让烧了,就跟不让老酒腻子喝酒了一样,知道为我好,但偶尔还得过把“瘾”。
罚?罚不得!
说?说不通!
治,必须得治!
在重庆市涪陵区的村庄,这里的村干部就憋出了个“歪招”。
据村干部“坏笑”着介绍,“村里有个“光荣榜”,分为最清洁的家庭和最不清洁的家庭,挂村口公示。碍着脸面也得整利索了。”
要是不管用呢?还有更“损”的,村里大部分是老人,但都有孩子在城里务工。把村里孩子老人都拉一个微信群里,榜单在群里公布,“我管不了你,我让你孩子管你!”
别说,这还真是见了奇效!挨家挨户自觉打扫,生怕落了个最后几名。
不管村干部的难处,不看村民的“顽抗”,就环境的改变来说,值得点赞!
相信,当保持干净整洁成为村民的习惯,无需请人打扫、无需绞尽脑汁想“歪招”,村民也会一直让自己的家园保持干净、美丽。
/陕西白灵村/
/陕西北蔡村/
/重庆石厂湾/
/重庆金刚村/
/西尧村/
2.从前的臭水沟,今天的“路过鸟”
作为三农记者,在各地农村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多。
从前,偏远一些的农村,臭水沟仿佛是“标配”,见的多了以后,反而习惯了、麻木了。但这次的调研,着实令人看到了农村的改变。
上面这张照片,在三个月前还是一条臭水沟。如今已大变样,甚至还有几只路过的小鸟停下饮水。
同从前一样,污水从村中的一条大管道通至池塘,但有了目前的活水装置(照片中央的装置),可令污水通过另一条管道,直接通入污水处理池,留下的大多是清水。
同样,本次调研其他村庄的污水治理,也得到了相当大的进展。
目前,大多数地区,还存在着污水池的清理问题,定时清理的费用、人工始终是个麻烦事。这方面,各地也正在改进当中。
村干部向记者介绍,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现实出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应该与城市集中处理、工厂化处理方式有所区别,必须秉着因地制宜、利用为先、就地就近、生态循环等原则,采取“一村一策”甚至“一户一策”,充分利用村庄边沟、自然坑塘等生态资源,开展生活污水原位消纳和水资源利用,总结出一套符合农村特点、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体系。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点,充分激发农民参与生活污水治理的内在动力,既可以实现少花钱或花小钱办大事,还能大大提高治理效率。
3.“不愿回家的少年”与农村厕所革命
小厕所、大民生。对于改厕,群众是否满意,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完善?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
在合阳县北蔡村一户村民家中,记者看到改造后的厕所,十分干净。村民按下了冲水装置,用水量不大,但冲劲很足。
据村里另一户老人介绍,很多进城务工、上学的年轻人,逢年过节回家探亲,并不是住在家里,而是到县城、镇上住宾馆。最大的问题,就是忍受不了村里的厕所,脏、乱、蚊虫、冷等关键字呼之欲出。
谈起现在,老人露出了质朴的笑容,“家里留得住人了,自己住着也舒服了,改的值、改的好!”
05:26
合阳县城镇近郊污水管网覆盖到的村庄,推广完整上下水冲式等无害化卫生厕所;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推广三格化粪池式、双瓮漏斗式等无害化卫生厕所;贫困山区及偏远、居住分散的村庄,推广以贮粪池不渗不漏、粪便不暴露为主的卫生厕所。实施农户卫生改厕5.3万余户,新改建卫生公厕82座,全县高职中、中小学、特教学校、幼儿园等各级各类学校新建、改扩建等形式完成卫生厕所改造113个,卫生厕所比率63.3%。
据了解,全国8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理,有11个省(区、市)通过了整省验收;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污水乱排乱放现象明显减少;全国农村改厕率超过一半,其中六成以上改成了无害化卫生厕所;各地区新开工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约5万多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约9万多处;农村户厕改造约1000多万户。
有的老百姓赞誉说:这是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广受欢迎、切身受益的一件大实事。
乡村文化、公共服务篇
环境是一方面,文化也不容忽视。讲到这里,不得不说说几件趣事。
1.“神”与“恶祭祀”
在岔峪村,听到了一个传统“民俗”。
几百年前吧,这里的人求雨拜神,奉贡品、摆道场,与其他无甚区别。但是!要是赶上大旱或者没雨,那就要把神仙的塑像拉出去暴晒三天,还不来雨的话,就开始鞭挞,并咒骂:我们天天给你供奉着,拜着,你还不给下雨,还想不想当神仙了!
可见此处民风彪悍!
有幸,我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听到了几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为我们带来地方民俗表演,将故事、名著,以有节奏的说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点类似于hiphop。虽然因为仓促,大娘们没准备锣鼓一类的家伙事,但也听的有滋有味。
究其历史,这表演竟与诗经出于同期,只不过,诗经显得更为高大上一些,说白了,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但各有各的滋味。
如今,这里已是变了样,封建迷信早已不在。在文化馆中,看书、下棋、搞些手艺活,成了大家的乐趣。
可喜的是,不仅此处,在所访的其余村庄,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每个村子还会定期举办一些文娱活动,歌舞、书法、表演等等。
走访的各个村子内还设有电脑室、科技科普室等,正品行、淳民风、暖邻里,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领略更广博的世界。
/综合文化馆/
/运动场地/
/图书馆/
/历史文化馆/
/民俗舞蹈/
/戏曲表演/
/健身/
2.“红”与“白”
在二江村(就是有“光荣榜”的那个村子),我们正巧碰上了村民办白事。就问了下村干部,咱村白事是咋办的,会不会大摆宴席、份子多多?
据村干部介绍,大摆宴席没有,份子钱也都在情理之中。无论红白事,都规定好宴席一桌多少钱,份子不超多少钱。但就一点让人头疼,当地讲究入土为安,经过村里多次协调,最终,先把人放棺材里入土了,过一阵再挖出来火化,必须走这个形式。
看着村干部的无奈脸,真是忍俊不禁。
谈起白事,村干部讲到,老人去世了,家里的年轻人花几万、十几万来做入土等面子工程。而老人活着时,衣着褴褛。村干部不由感叹,让老人在世时,过得光鲜些,不比什么都强?
攀比之风,比对了,传出去是孝话。比错了,传出去是笑话。
改革,要改的根本其实是人,习惯、思想、作风都得以改变时,环境自然不同了。
这次的调研告一段落,改的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还得群众自己说了算。最后,来看看这位农民老哥怎么说~
不可否认,现如今的中国,还有不少村庄的公共事业不够完善、甚至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但相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落实,我们的农村会更美、生活更幸福。
中国人一定能,
中国人一定行!
编辑、责编:康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