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等”字,她守候了七十年
阡陌的述说2021.3.19.mp3阡陌的述说2021.3.19.mp3
07:18未知来源
播放
有人说,爱情最好的模样,就是在一起。但在兵荒马乱的年岁里,有许多的爱情从头望到尾,唯有一个“等”字。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曾写道:“粤赣边区的军事指挥李才莲也牺牲了,没有人知道死难的具体时间和情形。”
图片来源:兴国县委宣传部
1920年,9岁的池煜华嫁给6岁的李才莲当童养媳。李才莲随后进了村小读书。在老师的带领下,李才莲秘密参加了革命活动。1929年春节前夕,年仅15岁但已是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的李才莲在祖母操持下,与池煜华成婚。
成婚后池煜华才知道丈夫是共产党的“大官”,但第三天即大年初二一早,李才莲便要告别蜜月中的妻子。池煜华心中虽有千个不愿,但为了丈夫的理想,只好含泪挥手。
婚后聚少离多的日子里,妻子池煜华用瘦弱的肩膀一边维持一家老幼的生活,一边挑起家乡革命的重担。白天,她下地耕田、上山砍柴,晚上要赶做军鞋、扩红支前。
图片来源:兴国县委宣传部
1933年,思夫心切的池煜华步行了五六天,来到李才莲所在的宁都七里坪,和丈夫短暂相聚。像所有的妻子一样,池煜华希望和丈夫在一起,不再分离。但是李才莲要求她:回老家把支前工作做好!
刚见面又要分别,池煜华不禁眼泪汪汪。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得知此事,为能使李才莲夫妻有更多的团聚机会,决定调池煜华到苏区政府土地局工作,并由蔡畅在一张中共江西省委的便笺上亲笔写下了调令。
也许是有预感,待池煜华动身前往兴国办理调动手续时,李才莲对池煜华说:“战争时期,消息不很确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记住,等着我!”池煜华坚定地点了点头。
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1934年秋,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李才莲等人留下坚持斗争。有人说李才莲随红军走了,也有人说李才莲已战死在瑞金铜钵山。
“活着,我要见人;死了,我要见尸。”池煜华想起丈夫不要轻信流言的告诫,决定去瑞金寻找丈夫。她一路乞讨来到铜钵山区,找了一天又一天,却没有任何结果。后来,池煜华只要得到相关消息,不管再远、再累也要去寻找丈夫。
一次,她听说游击队在与敌军打仗,便冒着危险赶了过去。见到满地血肉模糊的尸体,她不顾一切地扑上去,一具一具地翻看,直到没有看到李才莲才松了一口气。
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池煜华前后历时一年,历经万里,几乎寻遍了整个赣南山区。许多好心的失散红军、游击队员,见池煜华如此执着,如此痴情,只好骗她:“李才莲书记从铜钵山突围出来,追红军主力去了。”池煜华遂回到家中,重新翻盖好已被敌人烧毁的土坯房,开始了漫长的守候。
日复一日,她倚门翘首以盼。一低头一抬脚,就是岁月起伏。一道木门槛,硬是被踏出一道豁口,宛如一弯残月。
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漫长的等待里,她常常对着丈夫送的镜子梳妆。那是他留给她唯一的爱情信物。她希望丈夫回家时,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自己。
许多年过去了,镜中人已青丝成霜。直到20世纪80年代,相关部门才得以确定:李才莲于1935年牺牲在瑞金铜钵山区。那是一场突围之战,年仅22岁的李才莲被叛徒杀害。
即便收到了烈士证,池煜华也不相信丈夫已经永远离开,依旧每天在家门前守候,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
图片来源:兴国县委宣传部
2005年,94岁的池煜华去世。没人知道这位因一个“等”字,守候了七十余载的老人临终前在想些什么。陪伴她的依然是那面,被岁月斑驳了的老镜子。
她的墓碑面朝山外,遥望着进村的乡路。纵使天各一方,依然至死不渝!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新华社、江西省教育厅
主播|张玮
编辑|陈春晓
责编|康轩山
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