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茶叶增收,年均产值65亿元!绿叶子是如何变成“金叶子”的?

时间 • 2025-08-05 10:25:54
集体经济
合作社
茶叶
产业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自50年代就开始茶叶出口业务

作为全国8个重要茶叶出口基地之一

年均茶叶产值65亿元

连续三年位居中国茶叶百强县之首

同时

湄潭县作为

全国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

也承担着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

要将劳动力密集型的

传统茶产业升级

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实地调研后

与当地政府共同摸索出

“两社联动”模式

帮助村集体和茶农实现增收

那么

产茶大县实现高质量发展

重点在哪儿?

“两社”联动

如何帮助村集体和茶农实现增收?

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茶产业

如何转型升级?

针对这些问题

《三农三人谈》邀请了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委书记

沈建通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主任

任大鹏

来到演播室

进行深入解读

▲完整视频

《三农三人谈|茶产业如何振兴乡村?解锁“两社”联动湄潭密码》

“两社”联动

打开茶产业发展新空间

湄潭县是“三军”的会合处,第一支军是红军,1935年罗炳辉将军率领红九军团拱卫遵义会议召开;第二支军是茶军,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就落户到湄潭县,那时就推动了湄潭茶产业通往现代工业的大门;第三支军是文军,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到湄潭办学8年之久,称为文军长征。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委书记沈建通介绍,湄潭县中国六大类茶都有。1939年的茶军和1940年去浙江大学西迁以后的文军就用西湖龙井的工艺开始做湄潭的茶。湄潭县现在绿茶的品牌叫湄潭翠芽,它实际上是西湖龙井的姊妹花,而且是有“血缘关系”的。红茶叫做“遵义红”,还有黑茶、白茶、青茶、黄茶。

沈建通表示,茶是湄潭县的首位产业,也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全县有60万亩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把湄潭县评为连续三年中国茶业百强县的第一名。去年,干茶共6.9万吨,直接产值大约60亿元,综合产值大约160亿元。茶对农民的增收致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60万亩茶对于30万农村群众来说就是人均两亩茶,基本能够解决老百姓收入的重要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主任任大鹏表示,2019年8月,他们开始在湄潭县建立教授工作站。随着湄潭县茶产业的发展,湄潭在全国农村改革过程里承接着各种农村改革的任务,他们也都去观察了解。

现在各地的茶产区都不少,全国的竞争也很激烈。那么,湄潭县的茶产业有什么独到的办法或模式?

沈建通表示,在任大鹏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的指导下,当地推动“两社”融合。一个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主要发挥组织功能;另一个是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发挥技术保障功能,双方优强互补来推动茶产业的发展。目前,村集体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已经达到120家,农民的专业合作社470多家,省级以上的有30多家,国家级的有5家。其中,任大鹏教授一直跟踪、指导、培育的落花屯合作社,在全国的合作社500强中占第48位,对湄潭县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那么,“两社”联动模式具体是怎么开展的呢?

任大鹏表示,湄潭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土地很分散、细碎。所以,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无人机的统防统治来控制病虫害时,很难操作。这时,正好可以借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优势,把土地适度集中或通过村民小组长这样的组织体系,让农民参与到社会化服务的对象过程中。对于专业合作社来讲,解决了跟一家一户农民去谈判的成本问题;对于集体经济来讲,也有了一个发展壮大的新路径。在双方结合的背景下,它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经济价值上,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也是非常突出的。

沈建通表示,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增收就要提高它的下树率。在任大鹏教授指导下,当地把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又专门分出来,成立农机合作社;以乡镇为单位全覆盖后,在县里又成立跨区域性的联社。这种方式把所有资源统一在联社兜底的基础上了。村里在服务农户的过程中,一端连着农户,一端和农机合作社联动,发挥组织功能,服务的有效性就转化成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

对于农民来说,以前靠单家独户作业,成本比较高。现在,通过村集体经济去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去提供服务,大幅度地减少了成本,实际上就是增收了。通过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的方式,茶的品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在市场上竞争力能得到提高,茶青又能增值,农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同时,农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服务的过程中又分享了产业发展的利益,所以是农民、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消费者四方共赢。

“两社”协作

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径

那么,在生产当中,村集体的经济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之间具体是怎么分工的?

湄潭县落花屯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忠表示,湄潭县欧盟标准茶园建设示范区有着标准化的管护,在全县起示范、带动作用,60万亩茶山现在都是高品质、高质量的茶园。“两社”联动是发展合作社发展的一个好路径,落花屯茶叶专业合作社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负责把技术落地到位、统一老百姓的培训技术标准,统一采购农资、开沟施肥、采购茶叶、采收茶叶。要把这些标准落在每一个老百姓头上,让他们也参与到团队里来,既是茶农又是技术人员。茶管员也要发挥功能性作用来带动老百姓,把技术落地、做标准,把每一块技术都量化出来,公开透明收费标准,让老百姓去选择,他们有哪一块需求就去做哪一块。

在收益方面,彭忠表示,如果茶农按照标准去做,收益是翻倍的。茶农购买了这种农业社会化服务后,每亩在原来的基础上可增加1500元到3000元的收益。湄潭县落花屯茶叶专业合作社已经连续四年在城市达到了这个指标。

彭忠介绍,湄潭县有接近2000家茶叶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都需要高品质的茶青原料,组织起来是很轻松的,能够帮老百姓解决销售问题。落花屯茶叶专业合作社今年总共服务面积大约20万亩,收益接近3000万元,利润大约是300多万元。农户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每一亩茶园的收益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3000多元。

那么,“两社”联动中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湄潭县兴隆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总经理张权友表示,联合社覆盖10个村集体,主要是用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把各个村的资源全部集聚起来,统一群众思想、统一茶叶的统防统治、统一保证质量。他们负责资源统筹,落花屯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劳动力在它的培训下大多数都成立了技术队伍。村民本身就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会员,年底也会分红。

任大鹏表示,有一些是土地流转的,就是把农民一家一户的茶园流转到集体,由村集体再把它统一委托给业主来经营。在湄潭县、兴隆镇更多的还是农户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所以土地权属关系可以不发生变化

这个股份概念不是传统意义上像公司制要股东入股的概念,因为农村集体经济的财产是集体成员的,每一个村民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所以,应该明确某部分资产到底是谁的,以及资产经营的收益应当归谁,这就是给整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衔接的。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确权确股,在湄潭叫“四确五定”。在这种过程下,每一个村民都有积极性、参与感、获得感。把股份量化到每一个村民名下,集体的资源统一打包后形成的收益,按照事先折算的股份在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那么,在“两社”联动过程当中,通过这种方式,给张权友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增加了多少收益?

张权友表示,把茶叶统防统治质量之后,茶叶要机剪。当地联合社增加了两个生产线,包括春上采春茶过后和夏秋茶全面机剪,这就是“两社”融合取得的优势。落花屯专业合作社带社会化服务团队给他们修剪,修剪的茶叶他们自己加工,效益是一个干茶两角钱,一个生茶有六角钱。张权友介绍,他们进了400万斤的销售订单,年终的纯利润收入大概在300万元左右。

“三茶”统筹推进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两社”联动之后,全县集体经济总的收益和过去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沈建通表示,从增幅上来看,最近两三年大概是18%左右,生产经营类的收入对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促进比较大。另外,所有的村平均下来已经突破30万元的生产经营性集体经济。他们始终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来促进服务的增值、产业的增效、农业的增收,同时也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的“三茶”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以及当地省市领导提到的怎么把这片茶叶变为“金叶子”。实际上它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服务群众、组织群众。

乡村的振兴实际上是产业振兴,最终要靠人才、技术、组织来振兴,这也是党的二十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提的要求,要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村集体经济发展在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还要和产业紧密结合,要把支部牢牢地建在产业链上,真正地服务群众,让服务群众真正有效益,才能把它的组织功能真正发挥起来,政治功能才能够得到有效实现。目前来说,“两社”融合是推动茶产业发展非常好的一个路径。

湄潭县的茶叶不是绿叶子

而是“金叶子”

中国农业大学专家

与当地政府共同摸索出

“两社联动”模式

帮助村集体和茶农实现增收

依托各方资源、发挥各方优势

用一片叶子富裕了一方百姓

成就了一个产业

编导|张蓉

摄像|常瑞民、徐豫、梁贵权

素材拍摄|刘树文、湄潭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视频剪辑|曹梦媛

责编|康轩山

监审丨钟倩